首页 > 媒体新闻

  • 07-16 2025
    后台管理员
    技术应用与功能实现 中医机器人通过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实现了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 望诊:采用高清摄像头(如5000万像素级)捕捉面部、舌部细微特征,结合图像识别算法对舌质、舌苔颜色、形态等进行多维度定量化分析,为疾病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闻诊:智能声诊仪通过分解咳嗽、语音等声频信号生成频谱图,结合深度学习区分风寒/风热咳嗽等证型,同时可分析病理性气味分子,辅助“闻声辨证”。 问诊:借助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实现智能交互,自动完成“十问歌”辨证推导,提取患者症状信息并转化为结构化数据。 切诊:通过脉诊仪或穿戴式脉象手环采集寸关尺三部脉象,同步分析幅度、宽度等信号特征,实现脉象客观化判读。   核心技术与融合创新 中医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与传统理论的深度融合: 深度学习与中医理论结合:通过训练海量临床数据,构建体质辨识、脏腑辨证模型,可输出中成药、方剂、食疗、理疗等个性化健康方案,形成“检测-诊断-调理”闭环。...
  • 07-16 2025
    后台管理员
    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明确关键领域定位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明确将医用机器人等视为塑造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虽然《公告》未直接提及“中医机器人”,但其涵盖的医用机器人范畴为中医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政策基础,中医机器人作为医用机器人的细分方向,有望受益于这一政策定位。 优化审批与监管机制 《公告》提出优化特殊审批程序、完善分类和命名原则、持续健全标准体系等措施,为包括中医机器人在内的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支持。这些措施有助于加速中医机器人从科研成果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过程,降低创新产品的上市门槛。 前沿技术协同推动 政策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核心技术领域创新提出具体要求,强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中医机器人融合了中医理论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符合政策鼓励的技术创新方向,未来有望在政策引导下获得更多资源倾斜。   地方层面政策响应 重点方向布局 地方政府积极出台配套政策,例如深圳市发...
  • 07-16 2025
    后台管理员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健康意识提升与中医服务需求增长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中医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中医AI机器人能够迅速准确地诊断病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满足这一市场需求,成为提升医疗效率的重要工具。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推动 在偏远地区或资源匮乏的地方,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中医AI机器人通过与远程医疗服务相结合,有望成为连接医生与患者的桥梁,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其市场需求在这类地区尤为突出。   技术发展与应用潜力 个性化诊疗能力增强 中医AI机器人集成了大量的医学知识库和临床经验数据库,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因素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随着机器学习算法的进步及更多高质量医疗数据的积累,其在疾病诊断、健康管理等方面将展现出更大的应用潜力,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通过智能化的诊断系统和健康管理平台,中医AI机器人可以帮助中医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为全球患者提供专业的中医服务,从而推动中医...
  • 07-16 2025
    后台管理员
    现行中医标准体系概况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已陆续制定颁布了6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涉及板蓝根、丹参、三七、灵芝、铁皮石斛等中药品种。但总体来看,中医药标准体系仍存在总体不足、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尤其在中医机器人这类融合创新领域,专项法规标准尚未形成完善框架。   中医机器人法规标准面临的挑战 技术融合带来的标准空白 中医机器人结合了传统中医理论(如四诊、经络、体质辨识)与现代AI技术(大数据、机器人控制、传感器),其技术特性超出了现有中医药标准的覆盖范围。例如: 诊断标准化:AI四诊仪的舌诊、面诊、脉诊等指标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解读标准; 治疗规范化:机器人艾灸的温度控制、点阵波的刺激强度、射频热动力的能量参数等关键治疗参数尚未形成行业规范。 行业监管体系待明确 中医机器人作为医疗设备或健康服务设备的属性界定尚不清晰,导致监管主体和准入流程不明确: 若归类为医疗器械,需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若定位为中医养生设备,则需参考中医药服务规范...
  • 07-16 2025
    后台管理员
    技术层面的挑战 中医理论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难度大 中医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缺乏统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体系。这种非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使得AI系统难以准确理解和应用。例如,在智能诊断过程中,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方法依赖医生的经验和直觉,而这些主观判断难以被机器完全模拟。 数据资源不足 高质量、开放的大规模中医标注数据资源非常稀缺。AI模型需要大量的临床案例和中医文献作为训练数据,但目前许多中医数据存在分散、不完整或未数字化的问题,导致算法训练效果受限。 智能化设计缺乏中医理论指导 当前的AI中医机器人在算法设计中往往忽略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导致诊断结果与传统中医实践脱节。例如,一些系统仅基于症状匹配进行疾病判断,而未能结合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综合因素。 应用层面的挑战 医疗机构接受度有限 尽管部分大型医院已经开始尝试引入中医机器人(如健康咨询、初步诊断等),但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推广仍面临阻力。主要原因包括对技术可靠性的担忧、医生对AI替代感的排斥...
  • 07-16 2025
    后台管理员
    “张仲景机器人1.0版”的诊疗与辅助应用 模拟经典医家诊疗思维: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牵头研发的“张仲景机器人1.0版”,通过输入张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精髓,模拟其思维模式进行诊疗。该机器人采用工业相机智能算法、定位检测技术、三维压力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实现“望闻问切”四诊信息采集,经计算机运算后实时给出诊断结果,并出具包含舌象、脉象等症状及针对性用药建议的详细报告,有助于推动中医诊疗客观化、标准化。 临床场景与推广计划:2025年,该机器人已进入河南省部分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验,主要应用于辅助初级、中级中医医生进行临床诊疗;未来还计划走进药店,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及药店医生诊疗经验不足的问题。   基于多维传感器的中医诊断实践 舌诊与脉象检测一体化:在闵行大零号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体验区展示的中医机器人,通过舌象仪拍摄舌苔特征(如“舌形正常、舌色淡红、苔色黄白兼具、苔厚腻”),结合手环状脉象仪采集脉力、脉位、脉率等指标(如“脉力无力、脉率71次/分”),可初步诊断患者...
  • 07-16 2025
    后台管理员
    市场需求驱动 健康需求增长与效率提升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中医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中医AI机器人能够迅速准确地诊断病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大大提升了医疗效率,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工具。 医疗资源分配优化需求 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可能存在医生诊疗经验不足等问题。中医机器人可辅助初级、中级中医医生进行临床诊疗,并有望走进药店,解决药店医生诊疗经验不足的问题,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技术发展推动 核心技术的应用与突破 以“张仲景机器人1.0版”为例,其采用了工业相机智能算法、定位检测技术、三维压力传感器等核心技术,通过信息采集、计算机运算后,能实时给出诊断,并出具详细报告,包括患者的舌象、脉象等症状及针对性用药建议,有助于中医诊疗的客观化、标准化。 经验传承与智能化升级 通过将名老中医的学术精髓(如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方法)输入计算机,中医机器人可模拟名医思维模式进行诊疗。且随着样本量增加,机器人还能在名医经验基础上完善或更新内容,实现经验的传承与智能...
  • 07-16 2025
    后台管理员
    张仲景机器人1.0版 研发背景与核心功能 张仲景机器人1.0版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协作研发,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的中医机器人。其核心功能在于实现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采用工业相机智能算法、定位检测技术、三维压力传感器等核心技术,通过信息采集、计算机运算后实时给出诊断,并出具包含舌象、脉象等症状及针对性用药建议的详细报告,有助于中医诊疗的客观化、标准化。 临床应用规划 2025年,该机器人已进入河南省部分三甲医院进行临床试验,主要应用场景是辅助初级、中级中医医生进行临床诊疗12。未来还计划走进药店,以解决药店医生诊疗经验不足的问题12。其诊疗逻辑是模拟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同时可随着样本量增加在张仲景经验基础上完善或更新内容。   平阴县中医辅助诊疗机器人应用 应用背景 平阴县作为济南远郊县,存在镇村群众就医困难问题,尤其是5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行动不便,成为医疗改革难点。为使医疗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群众,平阴县卫健局推进启用中医辅助诊疗机器...
  • 07-16 2025
    后台管理员
    核心诊疗功能实现 “望闻问切”四诊智能化 望诊:采用工业相机智能算法,对患者舌象等进行采集分析,生成客观化的舌象报告。 切诊:通过三维压力传感器等定位检测技术,实现脉象的精准捕捉与数据分析。 综合诊断:结合“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精髓的算法模型,模拟中医思维完成诊断,并出具包含症状分析、针对性用药建议的详细报告,推动中医诊疗客观化、标准化。 主要应用场景 辅助临床诊疗 目标用户:初级、中级中医医生,为其提供诊疗决策支持,尤其在复杂病例经验总结方面发挥作用。 实施进展:2025年已进入河南省部分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验,未来计划拓展至药店场景,弥补基层医生诊疗经验不足的问题。 教学与科研支持 教学应用:构建中医知识图谱,梳理庞杂理论并建立数据库,帮助学生直观学习中医诊断思维。 科研价值:积累大量标准化诊疗数据,为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提供研究资料,促进学术发展。 康复治疗领域(潜力方向) 技术路径:借鉴中医养生理念,通过机器人的感知与执行能力,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如结合艾灸、肢体训练等传...
  • 07-16 2025
    后台管理员
    1. 治疗精准度提升 中医机器人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较高的治疗精准度。例如,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案例中,医生通过机器人辅助技术成功实施了全子宫切除术。手术过程中,机器人机械臂实现了毫米级的精准操作,结合全息影像技术和实时荧光显影技术,确保了血管识别和病灶清除的准确性,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2. 术后恢复时间缩短 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手术显著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以王女士的全子宫切除术为例,由于采用了微创入路和筋膜层对位缝合技术,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减轻,无需使用镇痛泵。同时,术后排气排便功能恢复迅速,住院时间也大幅缩短。 3. 个性化康复方案提升疗效 中医机器人不仅在手术中发挥作用,还在术后康复中提供支持。韩凤娟主任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结合中药内服、针灸、微波及灌肠等中医特色疗法。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术后生活质量,体现了中医机器人在综合治疗中的优势。 4. 脊柱侧弯治疗中的创新应用 南京华医仁脊椎康复中心康玉山团队将中医整脊与脊柱矫正机器人技术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