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新闻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上合组织与陕西共建种质资源库模式分析 上合组织与陕西省在种质资源库建设方面形成了以政策驱动、平台支撑、技术攻关、示范推广为核心的协同模式,具体实践如下: 一、政策协同:顶层设计保障资源整合 1. 国家级政策支持,陕西省出台《支持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依托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建设陕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2. 国际合作机制,上合组织框架下,陕西推动与中亚国家签署种质资源交换协议,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种质资源引进与本地化培育合作。 二、平台建设:科研与产业双轮驱动 1. 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在杨凌示范区设立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承担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及跨境安全传输功能,保障种质资源的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 2.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动中国—中亚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建设,重点开展抗旱、抗病虫害等种质资源基因研究,促进种质创新与共享。 三、技术合作:联合攻关与成果转...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上合组织与陕西种质资源合作新方向分析 一、联合种质资源研发与共享 1. 共建种质资源库,陕西依托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正在建设陕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重点收集、保存和开发适应干旱、高寒等环境的特色作物种质资源。未来可与上合国家合作,建立跨境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小麦、油菜、苹果等优势品种的联合选育与改良。 2. 国际联合实验室,推进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重点开展抗旱、耐盐碱作物基因研究,例如陕西已成功培育含油量达65%的油菜种质资源,可联合上合国家进行适应性测试与推广。 二、技术示范与产业应用 1. 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扩展,陕西在中亚已建成10个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小麦宽幅沟播、苹果矮砧集约栽培等技术。下一步可针对上合国家需求,新增特色经济作物示范园(如藏红花、石榴等),并引入陕西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提升产量30%以上。 2. 种子保税研发与加工,利用杨凌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开展常规种子保税研发、检测和加工,吸引上合国家企业参与合作,降低跨境育种成本。 三、人才...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在借鉴陕西杨凌示范区农业育种技术和政策经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品种改良与产量提升 1. 小麦增产技术推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团队将中国高产小麦品种与中亚抗旱品种杂交,培育出适合当地的新品种。例如,在哈萨克斯坦盐碱化土地上推广种植后,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60.51%,显著提升粮食安全水平。 2. 苹果矮化栽培技术输出,陕西研发的“青砧”苹果无支架矮化密植技术首次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建成50亩示范园。该技术可减少30%人工成本并提高产量,成为中亚苹果产业升级样板。 二、种质资源合作与共享 1. 种质资源库建设,依托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陕西与上合国家共建种质资源库,引进中亚地区小麦、果树等种质资源,推动品种创新。例如,已收集325个小麦品种用于杂交试验。 2. 跨境种子研发合作,杨凌综合保税区开展面向中亚的常规种子保税研发和检测业务,促进种子技术标准化。乌兹别克斯坦通过合作优化了本地苹果、棉花等品种结构。 三、技术培训与人才孵化 1. 农业技术人才输出,上合组织...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其他地区借鉴陕西育种政策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国际推广: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科技合作 1. 中哈、中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 借鉴陕西杨凌示范区经验,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引入陕西的良种繁育技术(如苹果矮砧栽培、奶山羊育种)。 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筛选苹果砧穗组合,推广矮化自根砧苗木技术,助力当地苹果产业升级。 2. 国际联合实验室与技术培训 - 陕西与中亚国家共建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攻关,并通过援外培训项目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累计培训2100多名国际学员。 二、国内实践:区域特色育种模式推广 1. 山东寿光:设施农业育种技术输出,借鉴陕西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模式,搭建蔬菜种业研发中心,推广日光温室标准化种植技术,带动区域设施农业现代化。 2. 甘肃张掖:旱区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对标陕西国家旱区种业创新基地,张掖依托河西走廊气候优势,建立玉米、小麦制种核心区,2024年制种面积达45万亩,打造“种业硅谷”。 3. 河南新乡:小麦育种协同攻关,...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陕西农业育种攻关经验借鉴 陕西在农业育种领域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攻关模式,其经验可总结为以下核心要点: 一、政策引导与资金保障机制 1. 定向资金投入,针对重点产业链(如小麦、苹果)设立专项财政支持,每个产业链不低于500万元,用于良种创新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每年安排5000余万元支持农技创新,聚焦粮油作物丰产、食品加工等领域,推动技术突破。 2. 税收优惠与后补助,对校企合作企业最高补贴50万元/年,并给予税收减免,降低研发成本。通过后补助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建设,加速成果转化。 二、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 1. 高校主导的联合攻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组建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业,形成“科研集群”攻克育种难题,如苹果砧穗组合筛选、小麦抗病品种培育等。杨凌示范区聚集100余家种业企业,推动“实验室-田间-市场”全链条创新,近5年培育53个国审农作物新品种。 2. 企业深度参与研发,支持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六和集团)与高校共建二级学院,开展“订单式”育种研发,例如奶...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政校企协同技术攻关典型案例分析 1. 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海洋装备技术研发 合作主体:上海市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中船集团等企业。技术领域:九自由度波浪运动补偿栈桥系统、船舶智能制造、深海采矿装备。成果与模式:政府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高校主导科研攻关,企业参与技术验证与产业化。例如,研发的波浪补偿栈桥系统可适应4级海况,补偿精度超95%,预计2025年市场化。与江南造船共建船舶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开发无人化生产线,提升建造效率并改善作业环境。 2. 陕西省农业育种攻关奶牛与玉米新品种开发 合作主体: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垦集团。技术领域:超级奶牛育种、耐旱耐热玉米品种。成果与模式:政府搭建联合攻关平台,高校提供核心技术(如靳亚平教授的奶牛育种技术),企业负责示范推广。耐旱玉米新品种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助力干旱地区粮食增产。 3. 南京“才汇金陵”项目,信创与水利技术突破 合作主体:南京市政府、本地高校、信创企业。技术领域:信创软件、水利信创关键技术。成果与模式:政府组织人才交流平台,发布1...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以下是政校企协同模式的代表性成功案例及合作机制分析,涵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多领域合作: 一、巢湖学院与黄山黟县政府、尚义橡塑公司合作 模式特点:地方政府搭建合作平台,学校提供技术研发支持,企业推动成果转化。政校联合攻关:巢湖学院针对尚义橡塑的橡胶基新能源电池热阻隔材料技术难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获长三角创新挑战赛一等奖。人才双向流动:学院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研发,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成果:完成产学研项目3项,申报省级科技专项2项,助力企业产品升级。 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市政府+浙江大学+浙江电信集团) 合作机制:政府主导资金投入,名校输出教育资源,企业提供产业资源。三方共建:政府斥资6000万元,浙江大学提供品牌与师资,电信集团投入校产资源。专业动态调整:设置智能控制、传媒等33个本科专业,70余个方向紧密对接杭州数字经济与文创产业发展需求。成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95%,为杭州输送2.6万名应用型人才。 三、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洋学徒”培养(南非高教部+企业+学校)...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形式,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以下是当前主流的共建模式及典型案例分析: 一、引企入校模式 1. 订单班与产业学院共建订单式培养:学校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和岗位需求,开设定向班。例如合肥南亚理工技工学校与江淮汽车合作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订单班,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整车装配、电控调试等实训,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技术岗。 - 产业学院共建: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新道集团共建大数据与会计产业学院,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并提供真实财务数据案例教学,学生考取认证后可直通合作企业。 2. 企业设备与技术入校,企业提供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在校内建设仿真生产线。例如西门子与淄博中德智能制造基地合作,引入PLC编程、工业大数据分析系统,打造工业互联网实训平台。 二、引校入企模式 1. 厂中校实践基地,学校在企业内设立教学点,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福瑞达医药集团共建健康产业学院,学生在GMP车间完成药品生产全流程实训,企业技术骨干担任课程导师。 2. 工学...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新能源汽车订单式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效率、就业质量、资源整合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1. 课程动态适配行业技术,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将企业新技术(如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特斯拉电控系统)直接融入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同步。例如,合肥南亚理工技工学校根据江淮汽车需求调整实训内容,学生直接学习最新车型的仪表台安装和电控检测技术。企业赠送最新实训设备,如合肥比亚迪向合作院校提供新款新能源教学车辆,学生可拆解学习电池组装配、电控系统调试等核心技术。 2. 缩短学习与岗位技能差距,采用“理论+车间实操”模式,学习周期压缩至数周至数月,学生快速掌握订单管理、供应链协调、设备运维等核心技能。例如,西安汽车职业大学通过工学交替实践课,学生大二即进入企业生产线实习,毕业时技能熟练度接近正式员工。 二、校企资源深度融合,提升培养质量 1. 双师指导与真实项目实训,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联合授课,如安徽万通高级技工学校邀请...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先进制造领域订单式培养企业合作案例广泛分布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以下是部分代表性案例及合作模式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与电池制造 1. 国轩电池合肥南亚理工技工学校与国轩电池合作开设新能源汽车制造与装配订单班,学生参与电池组装配、电控系统调试等实训,实习期间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线,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8%。 2. 江淮汽车与合肥南亚理工技工学校联合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学生工学交替期间参与整车仪表台安装、电控系统检测等项目,优秀学员可优先进入企业技术岗]。 二、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 1. 永钢集团江苏联院张家港分院与永钢集团共建企业学院,学生需在冶金生产线完成4周轮岗实训,学习工业机器人运维与智能控制技术,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设备运维岗。 2. 新华医疗与莱茵科斯特合作开展智能制造技能提升培训,员工学习《电气基础培训》《机器人应用技术》等课程,获得工业机器人操作员高级工认证,助力企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 三、高端装备与工业互联网 1. 西门子参与淄博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主导数智赋能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