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与陕西种质资源合作新方向

发布于: 2025年4月7日
分类: 媒体新闻

上合组织与陕西种质资源合作新方向分析

一、联合种质资源研发与共享

1. 共建种质资源库,陕西依托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正在建设陕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重点收集、保存和开发适应干旱、高寒等环境的特色作物种质资源。未来可与上合国家合作,建立跨境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小麦、油菜、苹果等优势品种的联合选育与改良。

2. 国际联合实验室,推进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重点开展抗旱、耐盐碱作物基因研究,例如陕西已成功培育含油量达65%的油菜种质资源,可联合上合国家进行适应性测试与推广。

二、技术示范与产业应用

1. 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扩展,陕西在中亚已建成10个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小麦宽幅沟播、苹果矮砧集约栽培等技术。下一步可针对上合国家需求,新增特色经济作物示范园(如藏红花、石榴等),并引入陕西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提升产量30%以上。

2. 种子保税研发与加工,利用杨凌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开展常规种子保税研发、检测和加工,吸引上合国家企业参与合作,降低跨境育种成本。

三、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

1. 联合育种技术培训,依托上合农业基地,扩大小孢子育种技术(用于甘蓝、油菜等快速育种)的培训规模,每年定向培养上合国家农业技术人员200名以上,提升本土化育种能力。

2. 留学生联合培养计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可增设种质资源管理专业,招收上合国家留学生,结合杨凌农高会等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推动育种技术本土化应用。

四、贸易与产业链合作

1. 种业跨境贸易通道。建设上合组织国家铁路物流集散中心,推动陕西小麦、油菜种子出口至中亚,同时引入吉尔吉斯斯坦的耐寒苹果种质资源,实现互补性贸易。

2. 种业知识产权合作。在杨凌设立一带一路涉农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协助上合国家完善种业专利保护机制,解决跨境品种权纠纷,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五、智慧农业与数字化创新

1. 数字育种技术应用,推广陕西旱区智慧农业经验,开发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整合上合国家气候、土壤数据,为精准育种提供算法支持。

2. 区块链溯源系统,在跨境种子贸易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从育种到销售的全流程溯源,确保品种纯度和质量安全。

案例与政策支持

政策保障:陕西已出台15条措施支持上合农业基地发展,包括设立上合农业产业合作基金,对种质资源合作项目给予税收减免和资金倾斜。

实践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6000株苹果矮化种苗,配套栽培技术使挂果周期缩短至3年,为后续合作提供模板。

未来展望:陕西与上合国家的种质资源合作将围绕联合研发—技术示范—产业落地—贸易互通的链条展开,重点突破干旱地区作物抗逆性、特色品种商业化开发等方向,打造“一带一路”种业创新合作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