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国家借鉴陕西育种成效如何
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在借鉴陕西杨凌示范区农业育种技术和政策经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品种改良与产量提升
1. 小麦增产技术推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团队将中国高产小麦品种与中亚抗旱品种杂交,培育出适合当地的新品种。例如,在哈萨克斯坦盐碱化土地上推广种植后,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60.51%,显著提升粮食安全水平。
2. 苹果矮化栽培技术输出,陕西研发的“青砧”苹果无支架矮化密植技术首次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建成50亩示范园。该技术可减少30%人工成本并提高产量,成为中亚苹果产业升级样板。
二、种质资源合作与共享
1. 种质资源库建设,依托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陕西与上合国家共建种质资源库,引进中亚地区小麦、果树等种质资源,推动品种创新。例如,已收集325个小麦品种用于杂交试验。
2. 跨境种子研发合作,杨凌综合保税区开展面向中亚的常规种子保税研发和检测业务,促进种子技术标准化。乌兹别克斯坦通过合作优化了本地苹果、棉花等品种结构。
三、技术培训与人才孵化
1. 农业技术人才输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累计培训中亚农业技术人员超千名。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学员通过杨凌的“扶贫专项培训”掌握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回国后带动本地农业升级。
2. 全产业链技术指导,陕西企业如咸恒农科派出技术团队赴乌兹别克斯坦全程指导示范园建设,并提供长期管理服务,确保技术落地转化。
四、合作模式创新
1. 海外示范园区建设,在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建成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使当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40%。
2. 政策联动机制,陕西省出台15项政策支持上合农业基地发展,包括设立上合农业产业合作基金、推动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等,为中亚国家提供制度借鉴。
五、区域农业合作深化
1. 贸易与标准互通,杨凌农高会设立中亚专展,推动中国与上合国家农产品互认。例如,陕西苹果种苗出口量创纪录,带动中亚特色农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进入中国市场。
2. 减贫与可持续发展,乌兹别克斯坦借鉴陕西减贫经验,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帮扶体系,试点地区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5%。
总结:陕西杨凌示范区通过技术输出、种质共享、人才培训、政策协同等模式,助力上合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这一合作不仅提升了区域粮食生产能力,更构建了“技术+产业+贸易”的立体合作网络,成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