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与陕西共建种质资源库模式

发布于: 2025年4月7日
分类: 媒体新闻

上合组织与陕西共建种质资源库模式分析 上合组织与陕西省在种质资源库建设方面形成了以政策驱动、平台支撑、技术攻关、示范推广为核心的协同模式,具体实践如下:

一、政策协同:顶层设计保障资源整合

1. 国家级政策支持,陕西省出台《支持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依托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建设陕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2. 国际合作机制,上合组织框架下,陕西推动与中亚国家签署种质资源交换协议,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种质资源引进与本地化培育合作。

二、平台建设:科研与产业双轮驱动

1. 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在杨凌示范区设立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承担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及跨境安全传输功能,保障种质资源的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

2.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动中国—中亚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建设,重点开展抗旱、抗病虫害等种质资源基因研究,促进种质创新与共享。

三、技术合作: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

1. 跨境联合育种,陕西科研机构(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亚国家合作开展小麦、玉米等作物适应性改良,例如向乌兹别克斯坦输出“咸恒青砧”苹果矮化密植技术,建立试验示范园。

2. 保税研发模式,在杨凌综合保税区开展常规种子保税研发,允许境外种质资源在隔离环境下进行检测与改良,突破种质跨境流动壁垒。

四、示范推广:产业与教育协同

1. 境内外示范园区,在陕西杨凌和中亚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中国优质种苗及配套技术,如苹果无支架矮化密植技术。

2. 国际教育与培训,通过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为成员国提供种质资源管理培训,例如陕西已培训中亚国家农业技术人员超2000人次,输出种质库建设标准。

五、国际合作成效

贸易通道拓展:陕西苹果种苗、小麦抗病品种等通过冷链物流出口至中亚,2024年单次出口苹果种苗达6000株。

技术标准输出:推动杨凌示范区建设上合组织国家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种质资源数据共享与技术服务。

模式创新点总结:该模式通过“政策+平台+技术+市场”四位一体,实现了种质资源的跨境安全流动与高效利用。其核心经验可为其他地区提供以下借鉴: 1. 政策先行:明确种质资源库建设的财政与制度保障; 2. 科技赋能:依托联合实验室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3. 产业联动:以示范园区带动种质资源商业化应用; 4. 教育筑基:培养国际化种质资源管理人才。 更多合作动态可参考陕西省政府及杨凌示范区官网披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