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与陕西种质库政策协同优势

发布于: 2025年4月7日
分类: 媒体新闻

上合组织与陕西种质库政策协同的四大核心优势

一、战略定位互补,强化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1. 国家级平台对接 陕西依托杨凌示范区作为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建立省级种质资源库,而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则定位为国际农业技术合作枢纽,双方在种质资源保存、研发与共享上形成战略互补。例如,陕西通过种质库整合国内优质资源,上合组织则推动其在中亚、南亚等国的推广应用。

2. 政策叠加效应 陕西省《支持上合组织农业基地高质量发展15条措施》明确提出支持种质库建设与跨境合作,而上合框架下的多边协议则为种质资源跨境流动提供政策便利,形成“地方政策+国际机制”的双重保障。

二、技术攻关协同,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

1. 联合实验室与科研合作 陕西推动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上合国家科研机构围绕抗旱、抗病等特性开展种质联合选育。例如,针对中亚国家干旱气候需求,双方合作选育节水型小麦、棉花品种。

2. 保税研发与知识产权服务 杨凌综合保税区允许面向上合国家开展常规种子保税研发、检测及加工业务,降低研发成本并规避技术壁垒。同时,依托“一带一路涉农知识产权交流服务中心”,保障种质资源知识产权跨境确权。

三、资源双向流动,构建国际种业供应链

1. 种质资源跨境中转 陕西种质库作为国内资源中转站,可安全引入上合国家特色种质(如中亚优质牧草、果树),经隔离检疫后向国内科研机构分发;同时将国内良种(如杨凌培育的杂交小麦)通过上合平台输出。

2. 贸易与产能合作 政策支持设立“上合农业产业合作基金”,推动种业企业联合建设海外示范园。例如,陕西咸恒农科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6000株矮化苹果种苗,并建设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实现“资源—技术—市场”全链条协同。

四、人才培养与标准互认,提升国际影响力

1. 国际培训与技术推广 陕西通过上合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援外培训,重点传授种质资源管理、分子育种等技术,累计为成员国培训超2000名农业人才。同时,支持高校招收上合国家留学生,定向培养种业领域专业人才。

2. 标准互认体系构建 杨凌示范区建设“上合组织国家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中国种业标准(如种子质量分级、检疫规范)与上合国家互认,降低跨境交易制度成本。

协同成效与未来展望:当前,陕西已通过政策协同实现种质资源跨境流动规模增长35%,向中亚出口种苗超10万株。未来可进一步探索“种质库+数字技术”模式,如上合农业基地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种质溯源,提升资源管理效率。这种“地方资源禀赋+国际组织网络”的协同模式,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