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与陕西种质库技术攻关案例
上合组织与陕西种质库技术攻关典型案例
1. 陕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与运营
核心功能:依托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建成覆盖西北旱区的种质资源库,保存小麦、玉米、油菜等10万余份种质资源,为育种提供基础支撑。
国际合作: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种质资源跨境中转与共享,支持中亚国家获取抗旱、抗病虫害的优质种质资源,提升区域农业抗风险能力。
2. 常规种子保税研发与检测合作
模式创新:在杨凌综合保税区设立种子保税研发中心,面向上合国家开展常规种子保税研发、检测及加工业务,降低技术合作成本。
技术输出:为中亚国家提供小麦、棉花等作物的分子标记检测技术,提升种子质量认证标准,助力其建立本土化种子检测体系。
3. 联合实验室与科研攻关
中国—中亚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聚焦旱区作物育种技术研发,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上合国家合作开展抗旱小麦品种选育,已培育出“杨凌旱麦8号”等适应性品种。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联合攻关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玉米、番茄等作物中的应用,提升产量与抗逆性,相关成果在吉尔吉斯斯坦试验田推广。
4. 政策支持与平台搭建
资金保障:陕西省政府对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并对参与联合攻关的科研单位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
标准化服务:建设上合组织国家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种质资源分类、保存等技术规范,推动成员国间标准互认。
5. 示范推广与人才培育
境外示范基地: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地建立农业示范园,推广陕西选育的节水小麦品种,亩产提升15%-20%。
跨国培训项目:面向中亚国家农业技术人员开展育种技术培训,累计培养500余名专业人才,推动技术本土化应用。
总结与成效:陕西种质库技术攻关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为平台,形成“资源保存—联合研发—技术输出—产业推广”的全链条合作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共建和人才交流,不仅提升了我国旱区农业技术竞争力,也为上合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更多案例细节可参考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及杨凌示范区官网披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