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育种攻关经验借鉴

发布于: 2025年4月7日
分类: 校园快讯

陕西农业育种攻关经验借鉴 陕西在农业育种领域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攻关模式,其经验可总结为以下核心要点:

一、政策引导与资金保障机制

1. 定向资金投入,针对重点产业链(如小麦、苹果)设立专项财政支持,每个产业链不低于500万元,用于良种创新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每年安排5000余万元支持农技创新,聚焦粮油作物丰产、食品加工等领域,推动技术突破。

2. 税收优惠与后补助,对校企合作企业最高补贴50万元/年,并给予税收减免,降低研发成本。通过后补助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建设,加速成果转化。

二、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

1. 高校主导的联合攻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组建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业,形成“科研集群”攻克育种难题,如苹果砧穗组合筛选、小麦抗病品种培育等。杨凌示范区聚集100余家种业企业,推动“实验室-田间-市场”全链条创新,近5年培育53个国审农作物新品种。

2. 企业深度参与研发,支持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六和集团)与高校共建二级学院,开展“订单式”育种研发,例如奶山羊5K选育液相芯片的产业化应用]。 企业与科研团队合作开发实用技术,如智能灌溉系统、克隆奶牛技术,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三、特色产业技术攻关路径

1. 聚焦区域优势品种,围绕苹果、小麦、油菜等区域特色作物集中攻关,如培育“秦冠”“瑞雪”苹果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40%以上。针对旱区农业需求研发抗旱品种,如“西农979”小麦在黄淮流域推广超1亿亩。

2. 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从育种到加工全链条创新,例如苹果产业集成矮砧密植、智能分选技术,推动陕西苹果年产值超千亿元。结合数字技术优化生产,如长安区麦田引入智能灌溉APP,节水30%的同时提升亩产。

四、人才下沉与基层服务

1. 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县域指导茶叶、魔芋等22类特色产业,解决技术难题329个/年,培训农民38万人次]。 - 构建“专家+企业+农户”服务网络,例如在吉尔吉斯斯坦推广苹果栽培技术,带动当地增收。

2. 本土化人才培育,通过职业院校订单班培养技能型人才,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定向输送农业装备操作员,实现“毕业即上岗”。实施“乡村工匠”计划,培育非遗传承人、农业经理人等复合型人才,激活乡村创新活力。

经验启示

1. 政策精准性:需针对重点产业制定专项支持计划,避免资金分散。

2. 协同创新: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农户”四维联动机制,强化技术转化。

3. 技术适配性:结合区域生态特点选择攻关方向(如旱区农业、山地林果)。

4. 人才扎根基层:通过激励机制引导科研人员长期服务一线,避免“重论文轻应用”。 陕西模式证明,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协同、特色聚焦、人才下沉四维发力,可有效突破农业育种“卡脖子”难题,为其他地区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