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新闻

  • 03-27 2025
    后台管理员
        以下是柔性电极在虚拟现实(VR)领域中的典型应用案例,结合技术特点与行业进展进行说明: --- 一、触觉反馈手套 1. 案例描述 腾讯Robotics X Lab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开发的触觉手套,在单手指上集成25个柔性电极阵列,通过微电流刺激技术模拟压力、振动和纹理触觉。例如,用户佩戴后可感知虚拟物体的形状和硬度,提升交互沉浸感。 2. 技术优势 - 高空间分辨率:电极间距毫米级,可精准控制触觉反馈位置。 - 低电压驱动:采用微电流刺激技术,避免传统高压电刺激的不适感。 - 柔性贴合:电极与柔性基底结合,适应手部弯曲动作。 --- 二、生物信号监测与脑机接口 1. 案例描述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发的柔性脑电图(EEG)传感器,集成于VR头显中,通过柔性电极实时监测用户脑电波信号。例如,用于评估飞行员在飞行模拟训练中的注意力水平或压力状态。 2. 技术优势 - 无创设计:采用海绵状柔性电极,无需脑电膏,可直接穿透头发接触头皮。 - 长期佩戴:电极可连续使用多天,支持VR场景下的长时间脑机交互实验。 --- 三、全身触觉反馈系统 1....
  • 03-27 2025
    后台管理员
    柔性电极模拟触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结合其材料特性、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可为虚拟现实、医疗假肢、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带来革新: 一、高舒适性与无痛体验 1. 无缝贴合皮肤。柔性电极采用弹性材料(如导电聚合物与弹性聚合物的混合材料),能与皮肤紧密贴合,避免传统刚性金属电极因接触不良导致的电流分布不均和疼痛问题。 2. 无痛触觉模拟。通过优化导电材料配比(如PEDOT:PSS与PPEGMEA的混合),柔性电极可在低电流下精确传递电信号,模拟触觉感知而不引起使用者疼痛。 二、精准且可调控的触觉反馈 1. 动态触感模拟。通过调节电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可精准模拟不同触觉感受,例如低频信号传递“压力感”,高频信号产生“振动感”。 2. 高分辨率触觉反馈。柔性电极的延展性设计(如弹簧状同心圆图案)可确保电流精准作用于皮肤特定区域,实现局部触觉的精细化模拟。 三、材料与技术的创新优势 1. 兼具导电性与柔韧性。新型聚合物材料(如导电刚性聚合物与弹性聚合物的混合)既保证了导电性能,又具备优异的拉伸性和耐用性,...
  • 03-27 2025
    后台管理员
    针对警保联动VR训练中的触觉体验模拟,结合当前技术与实际应用案例,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一、触觉技术原理与设备设计 1. 柔性电极与电流刺激技术。采用类似中描述的柔性可拉伸电极贴片,通过微电流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模拟不同触觉感受(如压力、振动)。例如:低频电流(0.5-10Hz)模拟物体接触的持续压力感;高频电流(50-100Hz)模拟快速振动或撞击感。该技术通过调整电流频率和强度,可精准还原抓捕工具(如盾牌、警棍)的触感反馈。 2. 材料与人体工学设计。设备采用硅胶贴片与弹性聚合物材料,确保与皮肤无缝贴合,避免传统金属电极的僵硬感。例如,在VR手套中嵌入柔性电极,实现手部抓握、推拉等动作的触觉反馈。 二、VR场景与触觉联动的应用场景 1. 模拟对抗训练。在警保联动VR系统中,当学员与虚拟对象(如持械嫌疑人)发生肢体接触时,触觉设备可实时反馈:盾牌撞击:通过高频振动模拟嫌疑人冲击盾牌的震动感; - 控制嫌疑人:通过低频压力模拟反关节控制的阻力感。 2. 装备操作反馈。例如模拟使用防暴叉时,触觉设备根据虚拟场景中的动作触发对应...
  • 03-27 2025
    后台管理员
    根据2025年最新政策及行业实践,以下是基层医疗大模型的典型应用案例,覆盖诊断、治疗、管理等多个场景: 一、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1. 百度灵医大模型。在2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中部署,通过API或插件嵌入方式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显著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尤其适用于常见病、慢性病的初步筛查。 2. MedGPT全流程诊疗系统。基于千亿级参数规模,支持从疾病预防到康复的全流程智能化诊疗,已应用于县域医院,可生成个性化诊疗方案并自动对接药品配送服务。 二、医学影像分析优化 1. 中山三院影像报告智能生成。泰迪智能科技联合开发的AI模型,通过清洗历史CT数据并微调大模型,实现影像报告自动生成,诊断准确率超80%,医生诊断时间缩短60%。 2. 龙影大模型(RadGPT)。北京天坛医院研发的放射科AI系统,可分析MRI图像并生成上百种疾病的诊断意见,单个病例分析仅需0.8秒,已在基层医院试点推广。 三、慢病管理与健康服务 1. 圆心科技源泉大模型。通过患者标签体系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推送定制化用药提醒和康复计划,患...
  • 03-27 2025
    后台管理员
    根据2025年最新政策及行业实践,医疗大模型补贴申请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结合政策文件与典型案例总结如下: 一、政策倾斜力度大 1. 国家级专项支持。国家设立AI算法创新专项,重点支持医疗大模型研发,单个项目最高补贴可达500万元。符合条件的研发投入可享受30%税收抵免,算法专利授权费用减免50%。 2. 地方配套政策叠加。深圳、上海等城市对医疗大模型企业额外提供算力补贴,例如徐汇区对采购本地算力的企业优先支持,最高补贴达项目总成本的50%。杭州市对“AI+医疗”复合型技术(如智能影像分析、辅助诊断)提供双倍补贴额度。 二、技术应用门槛降低 1. 开源生态支持。借助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技术,企业可快速构建医疗垂类模型,显著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算力成本。部分医院采用“通用模型+垂直模型”协同方案(如智慧眼砭石大模型),实现数据安全与效率平衡,符合补贴审核要求。 2. 多模态场景适配。医疗大模型支持文本、影像、视频等多模态数据处理(如砭石大模型),可覆盖病历质控、辅助诊断、慢病管理等场景,满足政策优先支...
  • 03-27 2025
    后台管理员
    根据2025年最新政策及行业动态,AI算法在医疗领域的补贴申请条件呈现以下核心要求,结合政策文件与典型案例总结如下: 一、适用对象与资质门槛 1. 申报主体类型。企业/机构:需具备医疗AI研发或应用资质,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证》,且研发团队核心成员需在本区纳税(如上海徐汇区要求研发人员50%以上在区纳税)。科研团队:高校或医疗机构联合企业申报的AI+医疗项目优先支持,需提供合作协议及知识产权共享证明。 2. 技术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医疗大模型(如辅助诊断模型、药物研发算法)、智能医疗器械(AI影像识别设备)、医疗数据管理平台等方向。在徐汇区等试点区域,应用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场景的项目可额外获得20%补贴上浮。 二、技术标准与合规要求 1. 算法备案与评测。需提交算法备案证明(如《人工智能算法安全评估报告》)及第三方评测报告,涵盖模型理解能力、鲁棒性、医疗场景适用性等指标。杭州等城市要求医疗AI算法与医保系统对接,实现实时费用核算与补助发放,且准确率需达99%以上。 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采...
  • 03-27 2025
    后台管理员
    根据2025年最新政策及行业动态,AI算法相关补贴政策在技术倾斜、行业应用和区域支持等方面呈现以下关键变化: 一、技术研发补贴加码 1. 核心算法研发专项基金。国家首次设立「AI算法创新专项」,重点支持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开发,单个项目最高补贴可达500万元。企业研发投入的30%可申请税收抵免,算法专利授权费用减免50%。 2. 大模型与算力协同补贴。对采用国产算力平台训练大模型的企业(如百亿参数以上模型),给予算力成本50%的补贴,并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结合东数西算工程,西部地区建设绿色算力基地的企业可叠加享受地方电价优惠和碳排放补贴。 二、行业应用场景扩展 1. 跨行业算法应用补贴。新增「AI+行业」复合型补贴,例如:医疗领域:医学影像分析算法研发最高补贴200万元,需提供三甲医院合作证明。制造业:智能质检算法落地项目补贴设备投入的20%,要求故障识别准确率≥95%。 2. 中小企业算法赋能计划。中小企业购买第三方AI算法服务(如智能客服、预测性维护),可报销年费的40%,上限10万元/年。 三、区域政策差异化调整 1. 一线城市高...
  • 03-27 2025
    后台管理员
    根据最新政策及行业数据,AI算法工程师相关补贴可分为政府职业技能补贴和企业岗位补贴两大类,具体金额与申请条件如下: 一、政府职业技能补贴 1. 基础补贴标准。人工智能训练师:三级(高级)证书补贴可达2000-2600元/人,深圳等城市因属紧缺工种可上浮30%。算法工程师:部分城市(如杭州)将“AI+行业”复合型工种纳入补贴范围,需同时持有主工种(如软件工程师)和AI技能证书,补贴金额叠加后最高达4000元/人。 2. 区域差异化政策。深圳:AI算法类紧缺工种(如大模型工程师)补贴上限提升至5000元/人,非户籍灵活就业人员亦可申请。福建:仅限本省颁发的专项能力证书,省级财政对AI算法课程开发机构额外提供最高50万元/项目的技术应用补贴。 二、企业岗位补贴 1. 技术研发类岗位。算法工程师:头部企业(如华为、腾讯)平均年薪为30-50万元,部分企业提供技术落地奖金(如项目提成10%-20%)。大模型工程师:深圳科技企业针对高性能计算方向人才,提供安家补贴(5万-10万元)及租房补助(3000元/月)。 2. 福利性补贴。培训补贴:企业内训AI技...
  • 03-27 2025
    后台管理员
    根据2025年最新政策及各地实施情况,AI相关补贴紧缺工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增紧缺工种范围 1. 核心AI技术岗位。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企业招聘需求激增,平均月薪突破2万元,部分企业(如宇树科技)提供最高7万年薪。AI训练师:被多地(如深圳、厦门)列为急需紧缺工种,三级证书补贴可达2600元/人,且部分城市补贴上浮30%。 2. 跨行业复合型工种。AI+行业融合岗位:如AI辅助建筑设计、智能客服运营等,需同时具备主工种(如建筑设计师)和AI技能双证书。 二、政策倾斜与区域差异 1. 紧缺工种目录动态调整。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优先支持高精尖技术工种(如大模型工程师、高性能计算工程师),补贴额度与行业紧缺度挂钩。杭州、厦门等地新增区域性特色工种(如智能仓储运维、AI数字人训练师)。 2. 地方补贴差异化。深圳对灵活就业人员无户籍限制,非本地户籍可申请;福建省则要求申请人必须持有本省颁发的专项能力证书。 三、证书匹配与审核强化 1. 国家目录内证书优先。仅《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内的AI类证书可享受补贴(如人工...
  • 03-27 2025
    后台管理员
    根据当前政策和各地实施案例,灵活就业人员申请AI相关补贴的流程可分为以下步骤,需重点关注资质、证书匹配及数据合规要求: 一、资格确认与证书选择 1. 适用对象。需为本地户籍或符合地方政策的外来灵活就业人员(如深圳无户籍限制)。 - 从事或计划从事AI相关岗位(如数据标注、AI系统运维等)的灵活就业群体。 2. 证书要求。需取得国家认可的AI类职业技能证书,如人工智能训练师(五级至三级)、数据分析师等,优先选择《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内的证书。 - 部分地区(如广州)对紧缺工种(如AI训练师)补贴上浮30%,三级证书最高可获2600元/人。 二、申请流程 1. 线上登记与材料准备。通过地方政务平台(如深圳“i深圳”、广州“穗好办”APP)完成灵活就业登记,上传身份证、户口本、社保卡等基本信息。保留培训证明:包括AI课程学习记录、虚拟实训操作日志(需含时间戳和AI系统反馈)。 2. 证书核验与补贴申报。登录地方人社部门系统(如广东省职业技能服务网),提交证书编号、培训发票及就业证明(如灵活就业协议、项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