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08 2025
    后台管理员
    定边县通过政策扶持推动育苗产业升级的长期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规模化与科技化 1. 育苗量突破性增长,政策支持下的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使全县育苗量从2022年的3亿株提升至2024年预计的3.5亿株,服务种植面积超4万亩。智能育苗大棚和数字化管理(如二维码追溯系统、全自动播种线)的应用,使育苗效率提高30%,出苗率稳定在96%以上。 2. 农业技术迭代升级,推广基质穴盘育苗技术,较传统方式节省种子30%,并实现种苗生长环境全流程数据可追溯。引入物联网平台调控水肥、温度,保障极端天气下种苗稳定供应,破解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限。 二、农民增收与就业带动 1.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022年全县育苗纯收益达3000万元,辣椒种植总产值7.8亿元。工厂化育苗带动4535户农户年均增收20%,部分农户通过订单育苗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 2. 就业岗位持续扩容,育苗基地每年为周边提供10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工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订单式育苗+技术托管模式解放农户劳动力,使其可兼顾其他产业或外出务工。 三、产业生态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在借鉴陕西杨凌示范区农业育种技术和政策经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品种改良与产量提升 1. 小麦增产技术推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团队将中国高产小麦品种与中亚抗旱品种杂交,培育出适合当地的新品种。例如,在哈萨克斯坦盐碱化土地上推广种植后,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60.51%,显著提升粮食安全水平。 2. 苹果矮化栽培技术输出,陕西研发的“青砧”苹果无支架矮化密植技术首次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建成50亩示范园。该技术可减少30%人工成本并提高产量,成为中亚苹果产业升级样板。 二、种质资源合作与共享 1. 种质资源库建设,依托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陕西与上合国家共建种质资源库,引进中亚地区小麦、果树等种质资源,推动品种创新。例如,已收集325个小麦品种用于杂交试验。 2. 跨境种子研发合作,杨凌综合保税区开展面向中亚的常规种子保税研发和检测业务,促进种子技术标准化。乌兹别克斯坦通过合作优化了本地苹果、棉花等品种结构。 三、技术培训与人才孵化 1. 农业技术人才输出,上合组织...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其他地区借鉴陕西育种政策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国际推广: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科技合作 1. 中哈、中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 借鉴陕西杨凌示范区经验,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引入陕西的良种繁育技术(如苹果矮砧栽培、奶山羊育种)。 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筛选苹果砧穗组合,推广矮化自根砧苗木技术,助力当地苹果产业升级。 2. 国际联合实验室与技术培训 - 陕西与中亚国家共建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攻关,并通过援外培训项目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累计培训2100多名国际学员。 二、国内实践:区域特色育种模式推广 1. 山东寿光:设施农业育种技术输出,借鉴陕西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模式,搭建蔬菜种业研发中心,推广日光温室标准化种植技术,带动区域设施农业现代化。 2. 甘肃张掖:旱区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对标陕西国家旱区种业创新基地,张掖依托河西走廊气候优势,建立玉米、小麦制种核心区,2024年制种面积达45万亩,打造“种业硅谷”。 3. 河南新乡:小麦育种协同攻关,...
  • 04-07 2025
    后台管理员
    陕西农业育种攻关经验借鉴 陕西在农业育种领域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攻关模式,其经验可总结为以下核心要点: 一、政策引导与资金保障机制 1. 定向资金投入,针对重点产业链(如小麦、苹果)设立专项财政支持,每个产业链不低于500万元,用于良种创新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每年安排5000余万元支持农技创新,聚焦粮油作物丰产、食品加工等领域,推动技术突破。 2. 税收优惠与后补助,对校企合作企业最高补贴50万元/年,并给予税收减免,降低研发成本。通过后补助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建设,加速成果转化。 二、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 1. 高校主导的联合攻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组建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业,形成“科研集群”攻克育种难题,如苹果砧穗组合筛选、小麦抗病品种培育等。杨凌示范区聚集100余家种业企业,推动“实验室-田间-市场”全链条创新,近5年培育53个国审农作物新品种。 2. 企业深度参与研发,支持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六和集团)与高校共建二级学院,开展“订单式”育种研发,例如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