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盾产教融合有哪些成功案例

发布于: 2025年4月28日
分类: 媒体新闻

陕西蓝盾职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成功案例(截至2025年4月) 以下案例体现其“精准对接产业、赋能区域经济”的核心模式,涵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

一、新能源产业:与隆基绿能共建“光伏运维工程师订单班”

合作模式。课程设计:联合开发《光伏电站智能运维》《储能系统故障诊断》等课程,植入隆基最新Hi-MO 7组件技术标准。实训基地:在西安泾河新城隆基基地设立“光伏智慧工厂实训中心”,学员参与真实电站巡检与数据分析项目。成果数据:2024年培养学员620人,定向输送至陕西、宁夏光伏电站,就业率98%,平均月薪8500元(高于行业15%)。为隆基节省新员工岗前培训成本约300万元/年。

二、数字经济:华为西安全球计算中心“AI数据标注师”项目

核心创新。产教融合平台:接入华为云ModelArts平台,学员标注数据直接用于西安超算中心AI模型训练。灵活用工:采用“学分银行”制度,学员可分段完成标注任务并累计工时兑换证书。社会效益:2023-2025年累计为西部AI企业输送2300名标注师,支撑自动驾驶(如比亚迪)、智慧医疗(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等领域数据需求。残疾人远程就业专项:联合残联开发无障碍标注工具,带动127名残障人士居家就业。

三、乡村振兴:陕南食用菌产业链“技术+电商”双培计划

政企校三方联动。技术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培训菌种培育、智能大棚操作(湿度传感、物联网控制)。销售端:引入抖音电商、拼多多生鲜团队,教授直播带货、冷链物流管理技能。典型成果:商洛市柞水县“木耳产业学院”2024年培训1600人,带动全县电商销售额突破2.3亿元,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学员王某某团队创立“秦岭菌语”品牌,单日直播峰值销售额达78万元。

四、智能制造:陕汽重卡“机器人维保工程师”定向委培

深度合作机制。设备共享:陕汽捐赠价值1200万元的KUKA机器人用于教学,同步更新产线淘汰设备至实训室。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每周驻校授课,学校教师参与陕汽技改项目研发。经济效益:2024年为陕汽缩短设备故障修复时间40%,学员张某某获全国智能制造技能大赛一等奖。延伸合作:与宝鸡机床厂共建“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课程,填补西北地区该领域培训空白。

五、大健康产业: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智慧医养服务人才计划”

跨界融合特色:技能复合:培训涵盖病人转运机器人操作、远程医疗设备调试、老年心理疏导等“技术+服务”内容。场景化考核:在医学中心模拟病房完成“从入院到康复”全流程实操评分。 行业影响:2025年首批毕业生被三甲医院、高端养老社区争抢,月薪达1.2万元(超过传统护理岗位60%)。推动西安市“15分钟医养圈”建设,减少社区护理人员缺口约34%。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总结

| 领域     | 核心突破                    | 规模化价值 |

| 新能源   | 技术标准与培训同步迭代        | 支撑西北“绿电走廊”人才需求 |

| 数字经济 | 数据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教学过程   | 破解AI产业发展“数据标注卡脖子”难题 |

| 乡村振兴 | 产业链全环节技能嵌入          | 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村”的乘数效应 |

| 智能制造 | 企业淘汰设备转化为教学资源     | 降低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成本50%以上 |

| 大健康   | 医工交叉技能重塑护理职业天花板 | 推动银发经济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

未来布局:2025年启动“空天信息产业实训基地”,与西工大无人机所、蓝箭航天合作低空经济与卫星运维培训。 探索“产教融合证券化”模式,联合西安交易所发行职业教育REITs,扩大校企合作资金池。 陕西蓝盾通过上述案例,验证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可行性,成为全国产教融合型企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