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机器人研发持续推进,多项技术与应用取得突破

发布于: 2025年7月18日
分类: 校园快讯

近年来,中医机器人在核心技术优化、临床应用拓展及政策支持下,研发进展显著,逐步实现从理论探索到实际落地的跨越。以下结合最新动态与技术突破,从核心功能升级、商业化落地及政策驱动三方面总结研发进展。

核心技术与功能研发新突破

多模态诊断能力提升

中医机器人通过整合舌象仪、脉象仪、面象识别等硬件设备,实现对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数字化模拟,并结合AI算法优化诊断精度。例如:

舌象检测:通过高清成像与特征提取技术,可识别舌形、舌色、苔色(如淡红舌、黄白苔、厚腻苔)及点刺等细节,辅助判断食积、痰湿等体质状态。

脉象分析:借助手环式脉象仪,10秒内采集脉力、脉位、脉率等指标(如虚脉、71次/分脉率),实现气血两虚等虚症的初步辨证1

数据融合:部分机器人已整合血糖、血压等西医检测数据,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健康评估报告,提升诊断全面性。

智能化与场景适配升级

研发重点向个性化诊疗多场景适配延伸:

家庭与医院数据互通: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对接,实现患者健康数据的动态补充,支持长期健康管理与科研数据积累1

穿戴式设备集成:如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低功耗智能指环,可实时采集心率、血氧、睡眠等数据,为中医体质辨识提供连续监测支持。

商业化落地与产品注册进展

获批医疗器械资质,实现临床转化

2023年,上海国民集团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医四诊仪成功上市,并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首个获批的中医机器人诊断设备。该设备可用于中医辨证论治参考和辅助诊疗,标志着中医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多领域应用场景扩展

除核心诊疗功能外,中医机器人技术正向康复、健康管理等领域延伸:

康复辅助:帕金森平衡障碍智能辅助康复系统通过足底压力采集与电刺激调控,辅助患者平衡及步态康复1

社区与家庭医疗:结合服务机器人功能,部分产品已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智能分诊、健康监测等轻量化应用,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构建

国家政策明确研发方向

2025年发布的《公告》将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列为“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提出优化审批程序、健全标准体系等支持措施,直接推动中医机器人研发加速2。政策导向下,脑机接口、医疗数据合规等技术与中医机器人的融合成为新热点。

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

以上海闵行区“大零号湾”为例,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产业园等平台,已形成医疗机器人项目集聚效应,涵盖中医诊断、康复辅助、智能穿戴等多个方向,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链整合。

总结

当前中医机器人研发已进入“技术优化-临床验证-商业化落地”的快速发展阶段,核心突破体现在诊断精度提升、多场景适配及政策驱动下的产业协同。随着AI算法迭代与医疗数据积累,未来中医机器人有望在个体化诊疗、远程医疗及中医药国际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传统医学现代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