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发布于: 2025年6月11日
分类: 行业动态

教师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办学成效,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可从以下多个方面着手:

消除职业倦怠与培养意志力

克服职业倦怠:教师参加工作时间增长后,学习紧迫感和动机水平易下降,容易满足现状、自我定型,较早进入能力发展的高原阶段。教师需自我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期待,避免过早进入能力停滞状态。

培养坚强意志力:越过发展高原,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充实和调整知识结构,同时具备坚强的毅力,不断突破自我,克服能力发展的瓶颈。

知识与思维更新

杜绝知识老化:知识结构是形成教育能力的基础,需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应持续学习,避免知识结构定型导致知识能力发展停滞。

改变思维定势: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势是教育能力停滞的主观因素,要勇于打破常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提升各项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1.学校对在教书育人上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表彰,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严肃处理,采用竞争上岗制度优化教师队伍。2.关心教师利益,提升教师社会地位,通过舆论宣传形成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氛围,增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选拔教师时,重视业务素养、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身心健康保健调适能力,完善教师素质测试机制。4.教育部门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对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实行淘汰制,增进教师的责任意识。

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教师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应深入钻研所教学科,掌握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学科视野,为教学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3.科学文化知识:教师需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4.教育科学知识:教师要学习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解决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问题。

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生动性,使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2.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3.组织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4.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能够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和感染学生。2.愉悦的情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3.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学生、同事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4.健康的人格:教师应具有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积极的创新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日常工作实践

学习理论与方法: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吸取有益部分充实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以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实践与修正:将学习到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提高基本功和技能: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如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水平、授课水平、备课水平等,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思想观念转变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1.满足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中,遵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逐步实现教学目标。2.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学生现状,以便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诗词教学中,可以走出校园,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树立终身学习与创新理念:1.重视心理学探究:由于新时代学生心理呈现多样性和复杂化,教师要钻研心理学知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关怀者。2.开拓创新:教师要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